閩南人紅磚造大屋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技藝, 文化遺產, 歷史建築

播放影片

紅色是中國古代建築中一個特別的顏色,通常用於皇家建築,極少出現在民居建築當中。不過,閩南紅磚古厝卻是紅磚為牆,紅瓦為頂,相當特別。閩南人為何對紅磚建築情有獨鍾?

閩南話把房屋叫「厝」。紅磚大厝主要分佈於福建省泉州、廈門、漳州,紅磚為牆,加上飛翹的燕尾脊,以及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 筒瓦,是福建閩南先民將中原磚木建築藝術不斷創新改進,並推向極致的產物。紅磚古厝中以廟堂類建築最為常見。 

閩南紅磚建築以泉州為核心,向周邊輻射,以泉州的「最紅」。用來造磚的紅土,於閩南分佈廣泛,而泉州地區的紅土因顆粒小,雜質少,黏性強,成為製磚匠人的首選。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泉州地區燒製出來的紅磚,剛出窯時,呈現出來的顏色是紅偏紫,然而經過多年風霜雨露的侵蝕,紅磚會出現「返紅」現象,顏色倍加鮮艷。經歷歲月風霜仍亮麗如新,是閩南人偏愛紅磚的原因之一。

閩南古厝以「官式大厝」為主,因此又名「皇宮起」。 它形似殿宇,富麗堂皇,是中國古民居的典型。專家認為,早在宋代閩南地區已有人用紅磚建屋,紅色建材為「宮廷色」,本用於皇家建築,庶民不能使用,之所以在閩南周圍可見,除了與當地人長期從事海外貿易,積累了巨大財富,以及炫奇鬥富、講求排場的鄉風有關,亦由於福建沿海地區自古「山高皇帝遠」,「皇宮起」的違禁紅色建築在閩南一帶風行起來。

閩南紅磚古厝的另一大特色「出磚入石」, 是將一些碎瓦、碎磚、碎石用來築牆,支撐牆身,做到就地取材,物盡其用。相傳明朝萬曆年間發生大地震,工匠之後利用廢墟中形狀各異的石塊、碎磚瓦,交錯堆疊,構築牆體,創造出「出磚入石」這種獨具特色的砌牆方式。不僅增加了紅磚古厝牆體的抗風化能力,有效地抵禦颱風和雨水的侵蝕,更因為其獨特的審美意趣,成為中國民居建築藝術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紅磚古厝亦充份反映閩南人建築智慧。專家指閩南地區沒有石灰岩,所以缺少生產水泥的原料,但聰明的匠人找到了替代品,他們用海邊的蠔殼磨成粉,當做土法的混凝土使用,至今閩南地區修繕古厝時人們還沿用蠔殼粉粘牆的傳統技藝。蠔殼粉的主要成分是含有膠結特徵的碳酸鈣,在壓力和水的作用下,適合充當建築黏合劑,而且時間越久黏合越牢。

以紅磚大厝為代表的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是一種獨特的建築形式,擁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好好保育及傳承。

相關影片
    x
    教學影片下載表
    *請填寫學校電郵以核實是否真實及正確。
    *所有收集的資料只供內部使用及核實教師身份,並不會向第三者披露。詳細隱私權政策請參考:https://chinacurrentedu.com/education/privacy-policy
    感謝你的支持,影片已傳送至你的電郵,謝謝。
    下載影片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