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考古重大發現 漢代郵驛

古代郵遞管理制度

絲綢之路, 考古

播放影片

三十多年前的一次考古發掘,讓一座沉睡河西走廊沙漠中兩千多年的漢代郵驛重回我們現代人的眼前,在茫茫甘肅的戈壁上,它曾見證了無數古代漢朝與西域各國往來的歷史。

漢代的郵驛,意思是驛站,傳送文書,步遞叫郵,馬遞叫置,驛就是傳遞官方文書的地方。

1987年中國進行第二次全國文物大普查,敦煌的考古隊在一處名為吊吊水的的遺址,撿到大量陶片、絲織品、毛製品殘片,並且在淤土中發現一枚完整的封簡,刻著「懸泉置以亭行」的隸書大字。

郵驛在漢代叫做置,後來叫驛站,以亭行意思是普通文書,以亭為單位進行傳遞。懸泉置是至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時代最早的郵驛遺址。經過了兩年多的考古發掘,確認敦煌懸泉置遺址佔地面積達2.25萬平方米,主體建築有辦事機構、馬廄、傳舍等。出土各種器物有7000餘件,簡牘文書2.5萬餘枚。

懸泉置的發現是目前國內首次發現漢代郵驛遺址,目前都只是只此一家。懸泉置遺址證實這裏是漢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驛站,類似的驛站在敦煌郡有9個。在長安到敦煌長約2000公里的絲綢之路上,這樣的驛置多達八十餘個,但迄今為止僅有懸泉置被發現。

懸泉置遺址被認為是絲綢之路考古的重大發現。1991年該遺址被列為當時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2014年,懸泉置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在懸泉置出土的大量漢簡研究,其中一項十分有趣的發現是知道這個官方驛站當時的服務對象,包括住客從那裡來,吃了幾頓飯、吃了什麼東西、花了多少錢以及具體用車、用馬情況。

在漢簡《長羅侯過懸泉置費用簿》看到的內容是有一次300餘人經過懸泉置,消費的酒、米、肉、魚與等物資的數量,還有一份通知接待于闐王諸國使者的簡牘文書,記錄了1074人使者團隊由中央委派的王君護送回西域;而且在這些漢簡中發現的西域國名有30多個之多,充分證實漢代時期繁榮的東西方交流場景。

從這些漢簡中可以得知漢朝官方設置了一套非常嚴格的郵遞管理制度,保證官方信息準確無誤地傳遞,與現代郵政及速遞服務標準相比毫不遜色;其中《驛置道里簿》中看到長安到敦煌之間一共有多少個驛站、等級、職能等,五里設郵,十里設亭,三十里設置,密密麻麻排列在西域通往長安的要道上,信息傳遞系統十分發達。

今日在沙漠中的懸泉置郵驛,前往道路兩旁仍能見到烽火台、路標上仍可看到當年的一些痕跡,或許可以令你聯想到千年古道的昔日繁華。

相關影片
      x
      教學影片下載表
      *請填寫學校電郵以核實是否真實及正確。
      *所有收集的資料只供內部使用及核實教師身份,並不會向第三者披露。詳細隱私權政策請參考:https://chinacurrentedu.com/education/privacy-policy
      感謝你的支持,影片已傳送至你的電郵,謝謝。
      下載影片提交